当暴力不再有奇迹,大模型正陷入技术的诅咒
绝对的大参数,或许并不是大模型落地的唯一解法。这句话,正逐渐成为大模型产业的共识。
其中,参数做大路上的第一个隘口,正是这场盛宴中最大的获胜者——英伟达。
最近,一份出自Meta研究报告显示:其最新的Llama 3 405B参数模型在16384个Nvidia H100 GPU组成的集群上训练时,54天内经历了419次意外,训练期间平均每三个小时就发生一次故障。与此同时,每次的单个GPU故障,都会中断整个训练过程,导致训练重新启动。
简单翻译来说,当前的大模型参数量,已经接近硬件所能支撑的极限。即便有无穷无尽的GPU,也不再能解决大模型训练中的算力问题。如果朝着扩大参数的路上继续狂奔,那么训练的过程,将变成西西弗斯推石头式的无限重来。
硬件增大了大模型扩张的难度,细分场景中,智能程度不再与参数量成正比,则从实用角度为这场暴力的欢愉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大模型的场景正不断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碎片化,想要一个模型既能回答通识问题,又能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几乎异想天开。
一个国内大模型厂商最爱使用的技术比较维度是:与GPT4比诗词赏析和弱智吧段子,几乎无一例外,无论模型大小,开源模型套壳与否,国产大模型全数吊打"世界第一"。甚至,在最基础的鲁迅与周树人的关系这样的文学常识题上,最优秀的大模型,也比不过一个最传统的搜索引擎。
回归到实际应用中,商业化的不可能三角,彻底为参数信徒们兜头浇来一盆凉水。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模型的智能程度,产品经理们还需考虑速度与成本两大因素。通常来说,在问答中1秒内的响应速度,99%的准确率,以及能打平成本的商业模式,会是一个大模型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使用大参数路线推高智能,往往也就意味着智能程度越高,产品的应答速度越慢,成本越高,反之亦然。
如果一味由着参数无限制扩张,AI也将无可避免的变成一场资本的战争,但扩张的代价,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场同等阶段的商业比拼……对已经踩下油门的玩家来说,只有把筹码加到对手跟不起的水平,才能让自己输得不会太惨。
于是,面对隐约可及的天花板,行业的课题开始转向:如果万能模型不存在,暴力无奇迹,行业要去往哪里?
大模型的T型车时刻:CoE or MoE?
当一个大模型同时完成通用+专业的可行性被堵死,多模型联合分工成为了行业第二阶段的主旋律。
1913年,福特公司创造性的将屠宰线思路引入汽车产业,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汽车生产,自此从老师傅手工组装,迈入工业化进程,一辆汽车的生产时间压缩近60倍,售价降低也足足一倍有余。汽车制造,自此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同样的T型车时刻,也发生在大模型产业。
以最典型的场景翻译来说,一个好的翻译,应达到信达雅三层境界。但在大模型的世界里,传统翻译大模型只能做到信,达与雅,则依靠写作大模型才能完成。
但关于如何进行多模型分工,行业则分成了旗帜鲜明的合纵派与连横派。
合纵派的技术思路是MoE。
所谓MoE(Mixture-of-Experts),翻译成中文就是混合专家模型,将多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模型组合成一个超级模型。早在2022年,Google就提出了MoE大模型Switch Transformer,使得其凭借1571B的参数量,也能在预训练任务上显示出比T5-XXL(11B)模型更高的样本效率(更准确,且计算成本没有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美国知名骇客George Hotz与PyTorch的创建者Soumith Chintala也先后表示,GPT4也是由8个220B参数量的MoE模型组成的1760B参数大模型,算不严格意义的"一个"万亿模型。
然而,这种8合一的思路,也导致了MoE的设计与每次升级迭代都需要花费巨大的资源。类似日常爬山,爬一座8848m高的珠穆朗玛峰的难度,远不是爬8次海拔1108米的雁荡山耗费体力的加和。因此,有能力参与的,往往都是8项全能其具备绝对领先优势的AI技术龙头。
于是,随着MoE逐渐成为寡头的游戏,一种新的技术思路走上台前——连横派的CoE。
CoE(Collaboration-of-Experts),即专家协同模型。通俗来说,一个入口同时接入多家模型,而入口会在模型分析之前,增加一个意图识别环节,然后才进行任务派解,决定任务是由哪款模型起作用,或者哪几款模型打配合。相对于MoE,CoE最大的优势是,各个专家模型之间可以彼此协同工作,但不存在绑定关系。
相比MoE,CoE的每个专家模型之间有更多的协同,更精准的分工,并且更灵活、更专业细分。这一思路,相比MoE,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API接口和Token使用成本。
那么,MoE与CoE哪种路线会更占上风?
另一种解题思路:什么决定了用户的智能体验?
当周鸿祎一袭红衣转型AI教父时,360内部,关于如何CoE与MoE路线的论证,也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反复上演。
如果走MoE,360多年技术的积累,足以支撑打完这场仗。
而走CoE,就意味着与更多的大模型厂家同分一杯羹。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给了360集团副总裁梁志辉启发,要将宝压在CoE上:
一家企业,哪怕做到Open AI式"8项全能",依然不免存在短板。但如果将最优秀的大模型企业能力,通过CoE能力,则意味着优势互补与真正十八项全能的实现。
测评结果显示,基于360 CoE AI能力的AI助手Beta版,在引入360智脑在内的16家国内最强大模型集各家所长后,已在11个单项能力测试指标上超越GPT-4。
与此同时,即使将底层大模型能力"外包",360依然能在CoE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独家定位。
从产品层面看,360 CoE产品AI助手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其中,语料积累与算法技术,主要依靠的是360智脑在内的16家国产大模型的接入,类似分工不同的特种兵;而360则充当指挥官的角色,通过意图识别模型,来实现对于用户意图更加精准的理解;通过任务分解和调度模型,实现了对于众多专家模型网络(100+LLM)、千亿规模知识中枢和200+第三方工具的智能调度,进而实现比MoE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