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在中国人工智能创业领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所顶尖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AI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或核心成员。比如,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汤晓鸥是清华大学博士,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是清华大学本科生。上海交大校友中,依图科技创始人朱珑是上海交大本科毕业。这些校友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创新精神,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AI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中国AI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过,除了这两所高校,北大、浙大等其他名校的校友在AI创业领域也有出色表现。总的来说,中国顶尖高校为AI创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和上海两地各自发挥优势,北京专注于加强基础研究,上海则集中精力于应用创新。这种互补优势的发展模式,正在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达到新的高度。

在中国AI大模型创业圈,形成了"北有清华系,南有交大帮"的格局。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在AI创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两大人才聚集地。

清华系在AI创业圈占据半壁江山,有40多位创始人拥有清华背景。其中较为活跃的包括:

  • 智谱AI的唐杰教授
  • 月之暗面的杨植麟(唐杰学生)
  • 百川智能的王小川
  • 生数科技的朱军教授
  • 面壁智能的刘知远

清华大学30多年来在AI领域的基础研究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生态。张钹院士等人奠定了清华AI研究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在算力领域,无问芯穹公司由清华电子系汪玉教授实验室孵化而来,致力于打造"AI算力界的安卓系统"。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也在AI创业圈崭露头角,形成了"交大帮":

  •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
  • 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
  •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
  • 思岚科技创始人陈士凯
  • 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陈宁
  • 澜码科技CEO周健

北京和上海逐渐形成两大AI高地。北京聚焦模型层,竞争激烈;上海在应用层百花齐放。越来越多AI公司选择在两地同时设立公司,以兼顾模型层和应用层发展。

清华和交大等高校注重产学研转化,为创业者从0到1提供了良好环境。然而,初创企业仍面临生存挑战,需要在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努力。

链接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