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高管轉向
和王驍逸一樣選擇在AI眼鏡領域創業的,還有原美團自動車配送部算法負責人劉博聰和其同事孫洋,他們在今年4月底成立了杭州光智時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AGI驅動的AR眼鏡,據悉已經完成千萬級美元的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劉博聰2010年畢業於CMU,之後加入高通,2014年跳到百度美國自動駕駛研究部門,2016年後在小馬智行負責無人車模塊設計,2020年加入美團;孫洋離職創業前是美團L10,早年在Amazon、Google從事AIoT的研發工作,曾擔任過摩拜技術總監和Momenta的研發總監。
以AI驅動的智能眼鏡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賽道,Meta也十分看好未來的前景。6月19日,Meta宣布對其硬件部門Reality Labs進行重組,設立了一個新的"可穿戴設備"部門,負責對Ray-Ban智能眼鏡的後續開發。
據此前報道,Meta Ray-Ban智能眼鏡銷量已超百萬,扎克伯格直言,"多個款式已經售罄,受歡迎程度超過預期"。此次新成立可穿戴設備部門,正是出於對市場成績的認可,Meta希望通過AI硬件來扭轉Reality Labs持續虧損的現狀。
創業最關鍵的是要明確產品方向,這一點在國內尤甚。
有業內人士對品牌工廠表示,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通常預算有限,很少有機構願意花費巨資去賭一項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有沒有前景的技術,而已經被國外同行驗證了可行性和應用前景的項目,是國內企業和機構最喜歡的選擇。
同樣出身美團的創業者,還有前美團副總裁包塔,他在去年7月成立了北京奇點靈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搭載了AI大模型的兒童玩具,通過真實的聊天互動,以及益智AI遊戲,為孩子帶來更多的學習生活樂趣,目前該產品處於內測階段。
包塔1996年獲得NOI金牌被保送清華計算機系,2003年碩士畢業於清華。此後,包塔加入網易有道並擔任副總裁、有道詞典總經理,負責有道語言類業務,包括有道詞典、有道翻譯和有道在線教育業務線。2017年加入美團,主管金融整體技術能力建設。
互聯網大廠出來在AI硬件領域創業的不止有美團,原阿里巴巴達摩院XR實驗室產品和業務負責人李健濤,就在去年11月加入機智連接plaud,研發AI錄音機產品,用於通話、會議等場景進行錄音並智能整理記錄,據悉,該產品如今銷售已過億。
資料顯示,李健濤2021年加入達摩院,負責XR實驗室的產品及業務,同時也是機器智能實驗室的AIoT業務負責人,加入阿里前,還在搜狗長期擔任IoT事業部產品負責人和副總經理,負責過多款智能硬件產品的開發。
"十年前,移動互聯網普及,造就了一波智能硬件浪潮,現在AI大模型加持下的硬件,將展現真正的智能,是更大的機遇",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
硬件大廠離職潮湧
看中AI硬件未來潛力的不只有互聯網大廠高管,還有出身傳統硬件企業的人員,他們對如何打造一款成功的硬件產品有著深刻的認知,相信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能夠更上一層樓。
如原安克CEO助理謝羽佳,在今年3月成立深圳三耳貓科技有限公司,主打AI兒童玩具產品,該項目已獲得一線風投基金的投資。
據了解,謝羽佳經歷了安克從幾億到幾十億的全過程,2018年辭職參與創立Global OneClick,發展成出海服務領域的頭部代表,先後服務過Ecoflow、雲鯨、拓竹、追覓、華米等多個知名硬件項目,在該領域經驗豐富。
原雲鯨中台負責人周凌峰也在去年11月參與創立深圳市吾雲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司產品或與AI NAS相關,今年1月已獲得德聯資本、睿眸投資的天使輪1000萬元。資料顯示,周凌峰曾在字節和華為海思擔任工程師,負責測試工作。
還有原華米科技海外業務副總裁毛漢勇,以及原華米科技副總裁&軟件工程中心總經理顧岩,也在今年2月底成立了深圳市星寵未來科技有限公司,針對海外市場,打造基於AI技術和智能可穿戴的寵物硬件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顧岩在創立之初就加入了華米科技,是公司創始成員之一,其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曾是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毛漢勇則是在2018年加入的華米科技,並一直負責華米科技的海外業務。2021年,二人相繼離開了華米科技。
從一眾創業者們選擇的產品來看,目前AI硬件創業方向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功能性產品與情感類產品。
前者如AI眼鏡,在Ray-Ban Meta智能眼鏡成功的示範效應下,成為熱門選擇,此外還有AI滑鼠、AI耳機、AI錄音機、AI手環等,為傳統產品加載AI功能的路線;後者則是挖掘AI的情緒價值,有AI兒童玩具、智能寵物等產品。
品牌工廠注意到,很多創業者都將公司位置放在了廣東深圳,尤其是選擇在消費類AI硬件領域創業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深圳擁有供應鏈優勢,產業全面,成本可控,打造一款硬件產品更加容易,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誘惑。"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AI硬件項目一開始都是瞄準海外市場,針對這類新產品的開發,國外已有成熟的產業鏈條,如第一步大都選擇在kickstarter、indiegogo等平台上進行眾籌,"如果眾籌到40萬美金,這個項目就可以開始做了",有創業者直言道。
集體探路
AI硬件尚處於早期階段,一切都還未有定數,對創業者來說,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向是比之技術更加重要的事情。
就如目前最為火熱的AI眼鏡,許多人就認為並不那麼適合創業者。有投資人表示,AI眼鏡擁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幾十克的鏡框裡要塞進麥克風、揚聲器、攝像頭、芯片、電池等元器件,還要時尚、好看、佩戴舒適,對工業設計師和硬件產業鏈的成熟度要求十分嚴格,初創企業幾乎很難做好功能屬性與尺寸重量的權衡。
對創業者來說,為耳機、手環等普通產品進行AI智能升級,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技術上也更為成熟,並且因為這類產品本身比較剛需,只要確實提高了使用體驗,消費者就願意買單,可以輕鬆實現盈利。
咪鼠科技在去年5月推出AI大模型滑鼠MiMouse M4 Al,上市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了將近10萬只。M4 Al滑鼠搭載百度文心大模型,賦予滑鼠AI創作、語音打字、語音翻譯、OCR截圖、上網導航等多種功能,售價為599元。咪鼠科技創始人馮海洪表示,"與智能語音階段創業相比,AI大模型滑鼠讓公司的營收增長了70%"。
不過由於門檻不高,如AI耳機等已有不少人入局,競爭逐漸變得激烈,想要發現新的需求場景並不容易,"幾乎所有能賺錢的點子都已被嘗試過,這讓我意識到,要在已有方向上創業確實充滿挑戰,因此我開始考慮轉向尚未開發完全的硬件領域",一位還在思考創業方向的大廠高管說道。
因此以AI升級傳統產品這一路徑,最終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創業者的眼光,看是否能發現一個高頻且剛需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