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以繁體中文翻譯的文章,保持原有的 Markdown 格式:
最近摩根士丹利關於微軟「AI 變現」的報告突顯了市場對該公司能否從人工智能投資中獲利的擔憂。儘管微軟股票在過去一個季度表現不如科技同行,但摩根士丹利認為市場低估了 AI 收入增長的中期前景。
報告預計微軟的總資本支出將從 2023 財年的 320 億美元增加近一倍至 2025 財年的 630 億美元。然而,AI 收入預計將從 2024 財年的 58-96 億美元增長到 2027 財年的 465-774 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對核心 IT 支出將推動微軟 AI 業務的商業回報表示信心。
並非所有分析師都對 AI 變現持樂觀態度。高盛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主要科技公司在過去一年投資了約 357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和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 AI。然而,該報告警告說,這些公司需要證明這些投資能夠產生收入和利潤,以證明其估值是合理的。
據《The Information》報導,儘管微軟擁有龐大的 Office 365 客戶群,並聲稱 60% 的財富 500 強公司正在為其 Copilot AI 助手付費,但這一市場優勢尚未在財務結果中體現。Office 應用企業銷售增長實際上從 2023 年第四季度到 2024 年第一季度放緩了 2 個百分點。即使是樂觀的分析師也估計微軟今年只能從 AI 獲得約 100 億美元的收入。
最近一篇商業雜誌文章得出結論,AI 技術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產生經濟效益。預計五大科技巨頭 - Alphabet、亞馬遜、蘋果、Meta 和微軟 - 將在 2024 年投資約 4000 億美元的 AI 資本支出。這引發了投資者的樂觀情緒,為這些公司的市值增加了 2 萬億美元。然而,實現顯著的 AI 收入仍然是一個長期前景。
比爾·蓋茨最近評論說,湧入 AI 的資本水平是前所未有的,市場估值和熱情超過了之前的科技繁榮時期,如互聯網和汽車時代。
「輝煌七巨頭」科技股 - 蘋果、微軟、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和 Meta - 現在佔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27.9%。它們的強勁表現,受 AI 樂觀情緒推動,已將標準普爾 500 指數推高超過 15%。一些分析師預測,由於 AI 熱情,該指數可能在 2025 年達到 7,000 點。
然而,對一些市場老手來說,這種快速增長讓人想起了互聯網泡沫。高盛已警告說,公司需要證明 AI 投資可以產生收入和利潤。
即使對於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來說,AI 開發也需要大量支出。據報導,Meta 在 GPU 上花費了 300 億美元,超過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本(經通脹調整)。在第二季度財報中,Meta 將其 2024 年資本支出指引提高到 350-400 億美元。
高盛估計,亞馬遜、Meta、微軟和谷歌在過去一年投資了 357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和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 AI。這幾乎佔標準普爾 500 指數總資本支出和研發支出的四分之一。
公司害怕在 AI 方面落後,願意為未來潛力大量投資。一些估計表明,矽谷在未來幾年可能在 AI 資本支出上花費 1 萬億美元。然而,目前還沒有具體證據表明這些投資會有回報。即使是行業領導者微軟,今年預計也只能產生高達 100 億美元的 AI 收入。
高盛警告可能出現 AI 「過度投資」。他們追蹤預期從 AI 驅動的生產力提升中受益最多的公司的指數自 2022 年底以來並未跑贏標準普爾 500 指數,這表明投資者並未看到額外利潤的前景。
到目前為止,英偉達是 AI 繁榮的明確財務贏家,其 GPU 需求激增。高盛預計,半導體、數據中心和雲服務等 AI 基礎設施提供商將是 AI 投資的下一個受益者。AI 安全公司也可能成為贏家。
預計利用 AI 能力的 IT 服務公司將在後期階段受益,因為該技術在各行業得到更廣泛採用。特定行業的公司可能會看到顯著的利潤增長潛力,因為 AI 提高了生產力。
AI 基礎設施領域正變得擁擠,主要科技公司既是客戶又是提供商。每家公司都希望自己的投資能比競爭對手獲得更好的回報。
AI 的實際影響仍不確定。雖然一些高盛經濟學家預測 AI 可能將生產力提高 9%,GDP 提高 6.1%,但目前的採用率仍然很低。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一份報告發現,只有 5% 的美國企業正在使用 AI,預計在第三季度將上升到 6.6%。
AI 在許多情況下取代人類工人的能力仍然有限。對於複雜的查詢,大多數人可能更願意與人類互動而不是 AI 系統。人類可以更好地實時評估情況並做出相應反應,而 AI 的回應是基於歷史數據,缺乏真正的情境意識。
一些人認為科技巨頭誇大了 AI 的能力,忽視了人類互動的複雜性。據報導,沃爾瑪和麥當勞等公司對 AI 在客戶服務方面的實施感到不滿。
對於個人用戶來說,AI 服務仍然主要是新奇事物,付費意願低。雖然早期的樂觀情緒認為 AI 將使人類擺脫繁瑣的任務,但隨著應用變得更加具體,對工作替代的擔憂也越來越多。
學者質疑投資於 AI 的 1 萬億美元是否會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提升。一些人估計,在未來十年內,只有 23% 的生產任務可以通過 AI 經濟實現自動化,平均節省 27% 的勞動力成本。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Daron Acemoglu 預測,AI 只會將經濟生產力提高約 0.5%,GDP 提高 1%。
如果 AI 的好處僅限於提高效率,而不是實現新的生產活動,那麼經濟影響可能會被削弱。在許多情況下,用昂貴的技術取代成本效益高的人力勞動可能沒有商業意義。
高盛估計,7% 的勞動力可能面臨 AI 帶來的失業風險。如果 AI 的採用加劇社會緊張局勢,政府可能會進行干預。
然而,AI 的全面經濟影響可能尚未顯現。它重塑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潛力仍不確定。
顯而易見的是,AI 軍備競賽沒有放緩的跡象。根據歷史回報率,投資於 AI 的 1 萬億美元需要產生 3100 億美元的收入才能與過去的科技投資相匹配。
作為目前擁有最強大 AI 業務模式的公司,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收入在 2023 年達到 475 億美元。這表明行業範圍內的收入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實現它將需要持續創新和成功地將 AI 技術商業化應用於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