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換臉助成龍重返20歲,觀眾不買帳
在《傳說》中,為了講述成龍飾演的"陳教授"的前世今生故事,由於劇情涉及不同年代背景,博納影業用AI技術復原了27歲的成龍(俗稱的AI換臉技術),而且數字人成龍在電影中出演量達70%以上。
此前,成龍表示,"我喜歡我現在的樣子。我常常跟他們念首詩:青絲白髮一瞬間,年華老去向誰言;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許我再少年。少年我是回不去了,但是電影可以讓我回去,這樣也很好"。
而在電影《傳說》的宣傳中,導演唐季禮也表示AI技術沒有盡善盡美,還在不斷鑽研中,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AI換臉技術的濫用,也導致了《傳說》在票房上的失利,要知道十年前成龍拍攝的《神話》也比目前的《傳說》票房要高。
其實,出於劇情考慮而對於演員面部進行減齡處理並不算是新鮮事,無論是馬丁斯科塞斯心血之作《愛爾蘭人》中的鐵三角,還是李安《雙子殺手》中的威爾 · 史密斯,都通過特效一幀一幀處理出了"返老還童"的效果。這種方式工期長、成本高,換來的最終成品也相對自然。
但這樣的"AI換臉"對於影片品質,或者說觀眾觀感而言是不是一種傷害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即便減齡特效做得再好,也難以掩蓋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的老態和疲憊,而李安當年更是被批評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傾注了過多的精力,導致影片整體有失水準,完完全全地吃力不討好。
AI成龍在《傳說》中的出場時間也遠比成龍本人要多,這對於影迷來說多少有些"欺騙"的感覺,甚至有些觀眾在質疑這究竟算不算一部成龍的電影。現在,我們有一個疑問,AI換臉真的已經成為影視行業必須具備的"手段"了嗎?這是不是在傷害影視行業?
AI換臉可以出現在影視行業嗎?
要在一部影視作品中使用換臉技術,幾乎都是無奈之舉。
比如,在《流浪地球2》中,使用了已經去世的吳孟達先生的容貌以表示對他的懷念和尊重。另外,某演員因為自身"事故"塌房,也不得不讓影視公司祭出換臉的手段,讓其替換掉。
但這些只是萬不得已時期的補救方法,甚至也出現了觀眾因為換臉技術造成的一系列違和感、模糊等聲討。
其實,AI換臉技術,比去年AI大模型的爆發來得更早,理論上是AI領域相對成熟和前沿的技術。
其原理是將深度學習模型與計算機視覺模型相結合,應用到臉部圖像生成中的一種技術。最早被廣為人知源自2017年11月,當時名為Deepfakes 的 Reddit用戶上傳了一系列AI換臉視頻,自此之後,公眾開始使用Deepfakes來指代這種用AI製作的視頻。
近期,隨著AI大模型的火熱,在短視頻平台上出現了不少"讓老照片動起來"的視頻。通過AI工具,可以模擬投喂進去的圖片中的人物的下一步動作,形成一個虛構的小視頻。一些視頻中人物看上去動作自然順暢,但也有一些視頻中人物形象發生了畸變,具有不穩定性。
但它的出現,只能是娛樂性質,因為大家仔細觀看,一些視頻中人物看上去動作自然順暢,但也有一些視頻中人物形象發生了畸變,具有不穩定性。
而且,影視作品中的換臉是特定人物模型,對清晰度、碼率要求高,視頻在高清、超清甚至大螢幕上播放,肉眼看到的是放大後的效果,不自然的痕跡就尤其明顯。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AI換臉並不是影視行業所追求的新方案或者是他們想替代誰的手段,它目前的價值也僅僅是可以讓人勉強接受的救命稻草而已。
寫在最後
其實,明星都有自己的高光與低谷,包括成龍也是如此,此前,"成龍頭髮鬍子白了"也曾登上熱搜,不少網友感嘆70歲的成龍,讓人突然對歲月有了實感,這也足以說明成龍在普通群眾之間的影響力。而這一次,《傳說》採用AI技術是觀眾不滿意的焦點,因為,大家還是喜歡看有真情實感的人在表演,而不是冷冰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