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算力巨頭如何掌控矽谷?

他的影響力足以左右市場走向。

充當PC遊戲"萬金油",站在客戶的肩膀上

2002年對黃仁勳來說是難忘的一年。英偉達股價暴跌90%,他的個人財富也縮水10倍,從"億萬富翁"跌回"千萬富翁"行列。

這源於大客戶微軟的撤單。當時英偉達與微軟合作Xbox遊戲機項目,微軟要求降低GPU價格,但英偉達拒絕,導致微軟撕毀合作。這一合同佔英偉達年銷售額近70%,合作破裂後英偉達收入迅速下滑,市值也大幅縮水。

黃仁勳不得不妥協,同意"降低Xbox的未來成本"。然而6年後,面對蘋果、戴爾、惠普因GeForce 6000-9000系列晶片問題集體撤單,股價再次大跌95%的"顯卡門"事件,黃仁勳卻選擇與客戶對抗到底。

他對顯卡導致電腦過熱、燒機的問題輕描淡寫,後來蘋果主動尋求定製化合作也被拒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源於話語權的轉移。

世紀初的主機時代,遊戲機廠商掌握著"流量入口",遊戲的發行、運營等都由索尼、任天堂等巨頭一條龍通吃,晶片供應商只能"仰人鼻息"。即便英偉達開創性提出GPU概念並在顯卡領域領先,也難逃被客戶"一錘定生死"的命運。

與微軟鬧翻後,英偉達錯過了微軟新規格的DirectX9,導致新推出的GeForce FX與微軟標準不相容,加上產品本身不成熟,銷量慘淡。而獲得微軟支持的ATI則推出了性能更強的Radeon 9700,在GPU市場迅速崛起。2004年第三季度,ATI在獨立顯卡市場的佔有率達59%,英偉達僅為37%。

然而,隨著PC遊戲市場興起,遊戲機廠商的"流量入口"壟斷地位被打破。PC遊戲產業更偏向於"遊戲廠商隨心跑,硬體公司拼命追",研發、發行、硬體、軟體各有分工。這意味著晶片廠商的潛在客戶從少數幾家遊戲機巨頭擴大到了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2004-2006年,英偉達營收持續增長,但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佔比卻不斷下降。同時,顯卡技術推動"真3D"落地,加上網路、寬頻普及引發PC聯機熱潮,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晶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消費端為例,畫面炫酷的3D遊戲成為"電腦殺手",玩家不斷更新設備,倒逼PC廠商選擇性能更強的晶片。2007年風靡全球的《孤島危機》就以畫面逼真和高配置要求著稱,能流暢運行該遊戲的英偉達GeForce 9800GT顯卡大受歡迎,全球銷量超500萬片。

相比主機行業,PC遊戲上游只要在性能、良率、價格上做好平衡,就能憑產品說話,不必再做"低聲下氣"的乙方。2004年以來,英偉達GPU"每輪更新性能翻倍、價格持續下調"的模式在PC遊戲市場大行其道。

不過,英特爾、AMD等晶片巨頭也盯上了這塊蛋糕。AMD甚至在2005年宣布與ATI合併,想通過CPU和GPU強強聯合制霸行業。但ATI為賣個好價錢大量買入過時GPU專利,不僅讓AMD負債累累,也拖慢了GPU整合進度,使AMD在快速迭代的晶片行業中落後。

對手的掉隊讓英偉達頗為得意。正如黃仁勳所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一樣的禮物,我們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家獨立的圖形晶片公司。"

技術領先、一家獨大的英偉達也有了與客戶抗衡的能力。"顯卡門"事件中撤單的戴爾、惠普在英偉達推出新品後又紛紛下單;轉向AMD後效果不佳的蘋果也不得不重啟與英偉達的合作。

然而,黃仁勳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新的危機就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