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製作方7天一部劇,沒時間吃AI的大餅
在網文和影視發展了幾十年的工業化生產能力之上,短劇生產在五年內就達到了成熟期。在很多製作方眼中,嚴絲合縫的短劇生產鏈條已經沒有留給AI的空間了。
從劇本環節來看,短劇劇本的底層邏輯就是公式化的套路,應該是大模型的舒適區。目前市面上確實出現了大量AI寫作類產品,如蛙蛙寫作、WriteWise等。
但在整個短劇商業模式中,短劇的內容恰恰是最不重要的。短劇方的製作邏輯一直是買足夠多的劇本,拍足夠多的劇,賭其中出現爆款的概率。
在內容數量上,像九州這類短劇平台本身就有寫手團隊、編輯團隊,能夠以超低成本囤積短劇。一個短劇的總製作成本在30-100萬元之間,大平台的普遍劇本報價在1-3萬元之間,小平台的劇本報價可能只有幾千元,AI沒有價格優勢反而增加學習成本。
劇本並不稀缺,稀缺的是好劇本,但好劇本卻很難定義。之所以短劇會形成賭概率的機制,恰恰是因為在抖音、快手的算法機制之下,爆款的方法論並沒有一套通用的公式。
相比於鑽研捉摸不透的用戶心理和算法黑盒,短劇製作方更實際的做法是在大力出奇蹟的基礎上,找一個經常出爆款的編劇,賭更大的概率,或者在一個題材的影視劇、短劇、電影爆火後,迅速扒稿、拍攝、投放,直接模仿剛剛被驗證過的成功路徑。
例如,今年春節賈玲導演的電影《熱辣滾燙》熱映之際,短劇公司迅速推出《熱辣滾燙之華麗變身》,還有靠撞名"吸食"流量大盤的《乘風破浪的婚姻》之於《乘風破浪的姐姐》,《與鳳行之戰神媽媽不裝了》之於《與鳳行》等等。
為了賭概率,就要擴大短劇產能,在短劇拍攝環節,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快,在這一點上,目前的AI技術完全跟不上人類。
一個很明顯的對比是:閒人一坤的《山海奇鏡》15分鐘用了半年時間來製作;而一個橫店短劇的拍攝週期已經從2週壓縮到了7天,甚至是3天、1天,可能劇組人員還沒記住彼此,一天拍完,劇組就解散了。他們沒必要也不願意花時間去探索如何用AI取代傳統拍攝。
哪怕一時爆火的AI換臉短劇出海,在成本和時效性上碾壓了原生海外短劇,由於用戶不買單,也很快歸於沉寂,這也是短劇行業的另一個特性——向錢看齊。
相比找海外演員拍攝的近30萬美元製作成本,用AI換臉的全流程製作費用只需要數萬元,成本降了5倍。但最終效果沒能經住市場的驗證。由於AI換臉技術有大量微表情瑕疵,導致最終換臉短劇的用戶留存率和付費率很低。TikTok for Business發布的《2024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中提到,在內容劇目上,本土原創劇和翻譯劇並行,但爆款劇目主要集中在本土原創劇。
這也意味著,儘管短劇對於演員的演技要求和電視劇和電影不同,可以粗糙、荒誕,但要足夠直接,保證快節奏、情緒化,信息密度高,而AI視頻當前最擅長的,卻是空鏡和慢鏡頭。
人物表演,也是當前AI製作的一大痛點。閒人一坤在探索AIGC作品的過程中就發現,"通過文生圖、圖生視頻的方法,已經能夠讓AI視頻在動作一致性、場景一致性上可控了,但是動作幅度和人物表演還需要加強。"用戶看復仇酸爽短劇的目的,往往是為了代入自己,AI味十足的假人只會讓人出戲。
為了規避人物表演的問題,最近密集上線的AI短劇《山海奇鏡》《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奇幻專賣店》等等,都是非真實畫面的玄幻、科幻題材,更強調想像力的展示、視覺效果的震撼,適合AI生成來展示。
從整個生產鏈的各個環節來看,在橫店高速運轉的機制下,追求短、平、快的短劇製作方們壓根沒空理AI。
B面:AI剪輯投流,比人快10倍不止
拍短劇的人對AI興趣寥寥,但分發短劇的人,已經開始進入AI探索階段了。
畢竟,對短劇來說,投流定生死,在付費和CPS短劇中,投流消耗的數量基本就反映了短劇的營收。所以短劇喜報除了公布自己充值金額、分賬金額,更常用的統計維度其實是消耗,即廣告投流花了多少錢。
這是因為在投流過程中,只要達到了設定預設的ROI,投手就會一直買流量,衝擊更高的付費。粗略計算,以ROI 1.2為例,這意味著一部短劇想要收入120元的用戶付費,就要投入100元的買量成本。如果一部劇的總消耗低於100萬,意味著收入低於120萬,投流利潤低於20萬,就連製作成本也沒有覆蓋下來。
不過,短劇投流作為短劇行業中成本最高的環節,也是當下行業最大的痛點。
從宏觀數據來看,隨著短劇方增多,短劇大盤流量增速放緩,買量的價格越來越高,付費量越來越難拿到。
數據顯示,大盤投流規模已經開始萎縮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