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推出AI搜索新功能:另闢蹊徑的電商革新

當主流科技公司競相推出大型AI搜尋產品之際,一些創新者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專注於開發小而精的搜尋工具。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凸顯了在AI搜尋領域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結構化,但耗時。

聲音不直觀,用戶在確定聽之前,總是懷著一顆心不放:萬一點開了我不喜歡呢?雖然可以安慰自己,就算不喜歡也算殺時間了,但人總是想既要又要的,消磨時間也最好是玩得開心,不然又沒了時間,又沒了心情,兩手空空。

這樣的場景,AI 就成了很好的幫手。雖然聲音本身不直觀,但可以通過轉換為文字,轉換為 NLP 問題,讓大語言模型發揮自己的長處,了解內容、總結要點,直觀地呈現當中的內容,幫助用戶篩選和判斷。

實際上,只要是符合「結構化」+「耗時」的條件,就可以讓 AI 進來發揮一下。比如微信讀書也上線了 AI 問書功能,集成到平台當中。當用戶對某個概念或問題感興趣時,AI 問書可以連結到微信讀書內,相關書籍的具體內容頁,方便用戶深入閱讀和學習。這也是一種基於微信讀書自身生態的小搜索。

不過,在亞馬遜的嘗試裡,是進一步調用大模型的對話能力,做精準推薦。類似的做法,國內的播客平台小宇宙也在嘗試,推出了問問小宇宙 beta 版。

這個功能暫時沒有集成在小宇宙端側,而是一個單獨的網頁,且設計風格很獨特,模仿了古早瀏覽器網頁,起到了一種「雖然獲得了 AI 的幫助,但還是快打開播客聽吧不要再繼續上網了」的效果。

相比於結構化內容,AI 在碎片內容的挖掘和整合上會更有意義,當然也面對更多挑戰。這也是各個內容平台,先後把 AI 搜索集成到平台裡的意義。

最有代表性的是小紅書,連著推出了兩項功能。有專門的 AI 助手「達芬奇」和針對搜索的「搜搜薯」。

我們曾經做過測評,兩項功能都各有長短板,目前都還比較初步,推薦的內容不能完全採用,需要用戶跳轉到被引用的筆記,確認核實內容。共同的特點是都在盤活小紅書上豐富的筆記內容。

對於扎根於特定環境的內容生態,是傳統搜索的棘手地帶。一方面是由於生態保護,搜索引擎的「手」夠不著。另一方面,內置的搜索功能普遍不好用。例如,微博的高級搜索功能依然是基於時間、地點等基礎信息,精確程度非常有限。

這是由於社交媒體在帶來大量的內容,卻非常碎片化。這既給 AI 搜索帶去了更多發揮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和更規則的播客、有聲書產品不同,以小紅書為例,這類社媒平台的內容形態多樣,圖片、文字、視頻、直播都有。而且這些內容本身來自於個人經驗、感受,夾雜了大量網絡梗,表情包等等——但凡上網網速速度不夠快的用戶,都未必跟得上。

當用戶在期待著更符合眼下趣味的推薦時,現有的推薦算法,通常基於長期的用戶興趣建模,需要慢慢搜集用戶的偏好、行為數據來構建畫像,更傾向於推薦用戶已經展現出來的喜好。

相比之下,AI 搜索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通過用戶的檢索行為得到反饋。尤其是,常常上網衝浪的用戶,通常也只是朦朦朧朧地捕捉到某些熱點。

在當下,流行話語所挑起的用戶興趣,有一點,但不多,都需要進一步的了解來補足。這時候,當用戶主動走出檢索的一步,基於大語言模型的搜索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搜索是一個查詢-響應的過程,而推薦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二者的交叉在於都有以用戶需求出發、更加個性化的目標。傳統的推薦算法一直在背負的「製造信息茧房」的包袱,或許能通過集成式的 AI 搜索,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