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巨頭在矽谷的競爭與反制策略

科技巨頭併購人工智能新創公司,投資者靜觀其變。

矽谷裡的"狩獵"亦是如此。短短四天內,就有三家科技巨頭不約而同對生成式AI創企動手。8月3日,谷歌斥巨資25億美元"買回"Character.AI 30人團隊。8月1日,微軟正式宣布OpenAI是其搜索業務和廣告業務的競爭對手之一。7月31日,Canva則宣布將生成式AI創企Leonardo.ai收編。

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們如狼群一樣,跟隨在AI創企身後,待其產品經市場驗證後,迅速出擊,選擇收購或競爭的方式,將AI創企收入囊中,進一步鞏固自己行業霸主地位。

面對科技巨頭的圍剿之勢,AI創企們則各有選擇。一些AI創企奮力抵抗,也有不少AI初創公司正在排隊等待收購。"放在一年前,我很難想像。"一位長線關注AI賽道的投資者說道。

就在一年前,AI創企們還是矽谷裡最受追捧的對象之一。最熱時期,矽谷裡的投資者甚至需要排著隊等著約見明星AI創企高管。據市場分析機構Dealroom調查,僅2023年一年全球生成式AI創企的融資額就超過### 250億美元,生成式AI成為名副其實的"吸金"賽道。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生成式AI行業將"一路高歌"下去時,不少生成式AI創企們卻轉身抱起了互聯網大廠的大腿,尋求收購。### "不僅明星AI創企們收到多份收購詢問,互聯網大廠的郵箱裡也塞滿了生成式AI創企的收購邀請。"知情人士告訴矽兔君。

矽谷裡的生成式AI企業究竟遭遇了什麼,讓他們如此迫切尋求收購?互聯網大廠又是如何拿下各大生成式AI創企?生成式AI的故事還能繼續講下去嗎?曾經在互聯網時期的巨頭們,正在"AI原生"時代發起一場針對初創企業的"合圍",我們也看到### 生成式AI企業與互聯網大廠之間的攻防之勢正在轉變。

01 連環計、攻心計、反客為主,巨頭圍剿AI創企的三十六計

在這場生成式AI"圍剿"中,科技巨頭們使出"三十六計",對AI創企進行多方面的戰略布局。

其中,最引人矚目就是微軟對OpenAI使出### "連環計"。

微軟通過投資早期的10億美元巧妙地敲開OpenAI的大門,隨後追加20億美元進一步鞏固雙方的合作關係,也讓微軟為OpenAI的獨家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2023年1月,正當所有科技企業還在觀望生成式AI發展時,微軟再次果斷出手,通過一場高達百億美元的戰略注資,將自己和當下最具潛力的AI創企OpenAI在資金、技術以及未來利潤分成等方面牢牢地"綁定"在一起,也讓微軟成為一舉成為業內最受關注的科技巨頭之一,其市值也一舉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

這一筆百億美元的合作也讓人津津樂道。根據《財富》雜誌報道,這筆投資包含多個階段:第一階段,微軟有權獲得OpenAI 75%的利潤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資;第二階段,當OpenAI的利潤達到一定數額後,微軟的利潤分成將降至49%,而其他投資者和員工將有權獲得公司剩餘的利潤;第三階段,當OpenAI的利潤達到更高數額後,微軟和其他投資者的股份將歸還給OpenAI的非營利基金會。

可以看出僅明面上的利益,微軟就收穫不少。它不但能夠通過其雲服務Azure,出售GPT的訪問權限,而且還能通過即將推出的模型與GPT直接競爭。如果OpenAI發展順利的話,微軟不但很快能夠收回自己投入百億資金,還能夠拿下OpenAI近一半的利潤。從已有消息來看,現階段OpenAI說是正在給微軟"打工還債"也不為過。

相較微軟,谷歌對Character.AI的收購策略,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攻心計"。

對內,谷歌通過提供豐厚的薪資待遇以及老東家的感情牌,成功說服自己曾經的員工——Character.AI創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讓他們放棄了自己創立不久的公司,帶領關鍵產品和技術回歸谷歌的懷抱。

對外,谷歌不僅提前減少了一個實力強勁的生成式AI競爭對手,也打擊了生成式AI創業團隊的士氣和忠誠度。值得一提的是收購的時間點——Character.AI的收購價遠比市場預估價要低。

今年3月,微軟還以Inflection Al最高估值15億美元的兩倍,30億美元拿下Inflection Al,但5個月後,Character.AI的收購價卻只有其最高值50億美元的一半,25億美元。### 生成式AI創企估值縮水,也隱約透露出人們對生成式AI技術風口的看法正在回歸理性。

這類收購CEO的形式,也被稱為"### 合成收購(synthetic acquisitions)。 "投資機構Benchmark合夥人Chetan Puttagunta表示:"這些收購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大型科技公司並購面臨監管壓力。"

在這類收購中,投資者們並未損失分毫。###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Character.AI 的投資者獲得的回報至少是其原始投資的2.5倍。Inflection的AI投資者仍將獲得其初始投資的1.1到 1.5倍,部分原因是該公司可能沒有花掉籌集的所有資金。並且,如果Inflection成功開發新的AI產品,其原始投資者可能會獲得額外回報。

"能幹的企業自己造,不能幹的企業花錢買。"與前兩家科技巨頭相比,Canva則更直接,僅用一招### "反客為主",將生成式AI創企Leonardo.ai整個團隊直接收編入組。圖形設計巨頭企業Canva擁有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的1.5億月活躍用戶,平均每秒就有200個設計被創建。Leonardo.ai的加入,無疑提升了Canva創新產品競爭力。

這一招,不但讓Canva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彌補自身在生成式AI設計領域的不足,同時借助Leonardo.ai的創新能力和已有的市場基礎,加速自身產品的發展和迭代,讓Canva在競爭日益激烈的AI設計工具市場中脫穎而出。

不僅如此,科技巨頭也非常擅長### "合縱連橫"——通過一定資金注入,將生成式AI初創企業招納入自己的生態下。

當下,生成式AI產業鏈主要涵蓋了從上游數據中心、算力研發等基礎設施,中游則主要負責AI模型開發以及涉及數據處理與開發工具處理,再到下游的多樣化AI應用市場。

無論是英偉達+AI大模型創企,還是微軟+AI應用創企,通過構建生成式AI生態,科技巨頭們都能夠通過AI創企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英偉達擅用此招,——不但接連收購AI管理初創公司Run:ai和深度學習AI創企Deci等,而且還先後投資了Mistral AI、Cohere、Together AI等14家生成式AI創企。

微軟則是與Cohere、Mistral AI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公司達成協議,將它們引入Azure平台。Mistral AI將自己的模型將直接在微軟雲中售賣,也成為繼OpenAI之後第二家在Azure雲平台上提供商業AI模型的公司。隨後,Cohere也將企業級AI模型Cohere Command R、Command R+模型將放入Azure AI作為託管服務。

如此一來,微軟一方面擴大自家Azure平台的影響,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AI模型,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 微軟也為自己的Azure雲服務增加更多新客戶,帶動雲服務業務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