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錯失人工智能先機
報導稱,當時OpenAI 對英特爾的投資很感興趣,因為這將減少其對英偉達晶片的依賴,並有望讓OpenAI主導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但是,英特爾的數據中心部門卻不想以成本價生產 AI 晶片產品,因此錯過了這樁可能達到800億美元估值的交易。
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當時OpenAI對英特爾的投資很感興趣,因為這將減少他們對英偉達晶片的依賴,並允許這家初創公司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
知情人士補充說,這筆交易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英特爾的數據中心部門不想以成本價格生產產品。
英特爾發言人沒有回答有關潛在交易的問題。斯旺沒有回應置評請求,OpenAI也拒絕置評。
實際上,自2010年以來,英特爾至少有四次試圖自研生產或直接投資AI晶片公司,而當時這些計劃都沒有對英偉達、AMD造成影響,同時還可能進入GPU或AI晶片這一迅速擴張且利潤豐厚的市場當中。但最終,這家成立半個多世紀的晶片巨頭沒有實施上述方案,錯過了生成式AI浪潮帶來的收入增長。
從現在來看,這成為英特爾在AI時代遭遇的一系列戰略失誤之一。
另外,報導科技業二十餘載的資深記者、《財富》科技行業編輯Alexei Oreskovic評論稱,英特爾曾拒絕投資OpenAI的報導讓他想起,英特爾還曾拒絕蘋果提出的為iPhone供應處理器請求,這個失誤導致英特爾錯過了向移動領域轉變的機遇。
這一系列的戰略失誤,也讓英特爾在AI時代有點跟不上隊伍了,上週,英特爾第二季度業績公布後,股價下跌逾四分之一,創下1974年以來最大交易日跌幅。這也是英特爾的市值30年來首次低於1000億美元。
目前,英特爾不僅與市值2.6萬億美元的競爭對手英偉達相比相形見絀,也落後於市值2180億美元的AMD。曾經不可一世的英特爾,好像從「大哥」變成了「小弟」。
科技旋渦認為,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英特爾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正處於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會把一個小小的OpenAI放在眼裡,而正是這個現在看來有些離譜的決定,讓他們在AI時代的發展格外艱難。
AI時代,英特爾路在何方?
英特爾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同時,因業績不及預期,英特爾正式宣布此前已有傳言的裁員計劃,公司8月2日盤前股價已大挫22%。
財報顯示,英特爾第二季度收入為128億美元,同比下降1%,調整後每股收益為2美分,均低於分析師預期。淨虧損達16億美元,去年同期錄得淨利潤15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在業績會上承認,「第二季度的財務表現令人失望」。他表示,盈利能力低於預期的部分原因在於,英特爾決定加快新一代AI PC處理器Core Ultra AI CPU的產能。雖然短期內將給利潤率帶來壓力,但公司認為這種權衡是值得的。英特爾預計,AI PC的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不到10%增長到2026年的50%以上。
財報顯示,曾為英特爾貢獻可觀收入的數據中心和AI部門營收,在本季度卻下滑3%至30億美元。
另外,與競爭對手採取的普遍做法不同,英特爾並非只專注於晶片設計,同時還兼顧製造,沒有完全外包給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其代工部門二季度營收有所改善,同比增長4%至43億美元,但要追趕台積電仍有一定距離。英特爾4月披露的一份2023年財務數據顯示,其晶圓代工業務營收下滑31%,運營虧損較2022年也增加近35%至70億美元。
8月初,和英特爾業績同時發布的,是裁員15000人的通知。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表示,這是公司100億美元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我不幻想我們面前的道路會一帆風順。你們也不應該這樣。今天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天,未來還會有更多艱難的日子。」
關於裁員會多大程度涉及中國業務,英特爾方面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這一縮減措施是全球性的。公司不會按照具體地區或地點公布受影響的員工人數。」英特爾方面表示,英特爾正努力加速推進戰略,同時大幅縮減成本。將通過多種舉措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包括在全公司範圍內裁減部分業務和職能部門的職位。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沒有實現收入的預期增長,是因為還沒有充分從AI等新興技術的強大趨勢中獲益,眼下「成本太高、利潤太低」。
但英特爾如何從AI技術的大趨勢裡面獲得利益呢?僅僅依靠AIPC是遠遠不夠的。
科技旋渦認為,削減成本計劃也許會提振英特爾近期財務狀況,但單憑這一舉措不足以改善這家企業在晶片市場的地位。作為全球老牌晶片製造商,英特爾正處於「關鍵時期」,即如何利用美國對國內製造業的投資和全球對AI晶片激增的需求,在晶片製造領域繼續站穩腳跟。
寫在最後
近年來,英特爾雖然在處理器領域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統治力,但是隨著AI時代的來臨,其在GPU等領域卻幾乎沒有進展,重磅推出的ARC系列顯卡在市場中幾乎隱身,AI晶片的進展則落後於AMD和高通。與此同時,在服務器市場也面臨高通和AMD的攻擊。
這個時候,我們不禁要問,英特爾的未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