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幻作家發現人類創作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在劇本的開篇引入一把槍,到結尾時必須讓它發揮作用。這個原則強調了戲劇結構中的因果關係和懸念設置,要求作者謹慎安排每個情節元素,確保它們在故事發展中得到合理運用和解釋。

大模型常被視為擅長事務型寫作的「文科生」,但在這些高度規則化的寫作中,錯誤是不被允許的。大語言模型經常出現「幻覺」問題,如與事實不符、憑空生造內容等,這是目前最讓工程師和用戶頭疼的問題。

然而,一些人認為「幻覺」和「生成」是相伴相生的,意味著機器也在創造。去年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發布會上,一部完全由AI生成的短篇小說獲得二等獎。同年,GenWorld還舉辦了兩屆「中文AI微小說大賽」,要求參賽作品全部由AI生成。

全文依靠AI生成並不容易,選手們採用了各種創新方法來控制chatbot的輸出。然而,目前AI在故事寫作上仍有很大局限。一項研究表明,職業作家在創意、文學性和風格化方面得分更高。

科幻小說家慕明認為,AI寫作工具更像是一個「搭子」,最大作用是督促每天工作。她指出AI在文學性強的作品面前能力較弱,特別是在長篇小說的整體結構、情節和人物性格轉變等方面,人類作家仍然更勝一籌。

慕明認為,Transformer架構本身存在問題,如attention token length不夠長。此外,模型使用的語料也會產生影響,但由於使用了大量語料,很難評估特定語料對其表現的影響程度。

歸根結底,大模型使用的是一套截然不同的「寫作思路」。慕明從2016年開始寫小說,最初通過學習喜歡的作家的技巧來提升自己。她認為AI目前還難以完全模仿人類作家的創作過程和思維方式。

[本文內容經過編輯和重寫,刪除了圖片和版權信息,採用Markdown格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