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大型模型廠商的「賣家秀」還是真實應用?

AI應用的商業化時代已經開啟,標誌著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轉折點。

繁花錦簇下的陰影,AI應用的「iPhone時刻」未至

由於智能手機是大眾計算平台,目前大部分AI應用均以App的形式落地。而由於移動互聯網擁有數以十億計的流量,2024年以來,諸多AIGC App均已成功打開市場。

QuestMobile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6月,中國月活千萬級以上用戶的AIGC App數量有2個,分別是豆包和文心一言;月活躍用戶規模在100萬以上的AIGC App數量有8個,包括天工、Kimi、星野、訊飛星火、通義千問、智譜清言、海螺AI、貓箱。

除了有獨立的AIGC App,小程序、應用插件也紛紛「AI化」。比如,有道詞典的小P模塊引入了網易子曰大模型,可應用於翻譯、文章潤色、語法分析等場景。

可以說,流量紅利加速消逝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網產業已經許久沒有見到如此生機勃勃的產品創新潮。互聯網產品的「AI化」已經成為行業競爭的新賽點,如果科技公司想要彰顯想像力,那麼就不能不推出AI相關應用產品。

而這些AI應用產品的落地,很大程度離不開相關企業的宣發手段助力。比如,AppGrowing統計,2024年4-5月,豆包投放額約為1500-1750萬元。到了6月上旬,字節跳動為豆包進行新一輪大規模廣告投放,投放金額高達1.24億元。

另外,據開源證券研報,2024年1月,Kimi Chat 在B站開始了投放動作,通過與大學教授、學術KOL、AIGC極客等腰部博主(粉絲量 5-40 萬)開展合作,發布有「免費 ChatGPT」「論文神器」「英語學習助手」等標籤的視頻,精確對準B站核心用戶群,進行產品推廣。

從中也可以發現,AI大模型應用強勢崛起,仍然基於移動互聯網時代「高築牆」「狂投放」的策略。這對於新興產品初期的流量增長有較大助力,但從一些現存問題來看,科技公司可能還需進一步找準價值之錨,才能延長AI應用融入用戶生活的生命週期。

目前AI應用真正的「iPhone時刻」可能還未到來。「iPhone時刻」常用於描述某一技術創新或產品發布後,‌如何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儘管市場不乏聲音認為,OpenAI通過推出自然語義聊天產品ChatGPT、文生視頻工具Sora等震撼級AI應用產品,帶來了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

但從應用現狀來看,這些產品還未能展現出類似微信、支付寶、拼多多等產品的「基建」屬性,在一個垂直行業中引起廣泛變化。

另外,再放大來看,生成式AI的用戶規模雖然在持續擴張,但用戶粘性還有待加強 。QuestMobile統計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超四成AIGC App出現流量倒退現象,並且一些應用的卸載率偏高,如星繪、捏Ta、WOW的月卸載率分別高達92.0%、78.1%、67.5%。

這很大程度上說明,現有的AI應用很像是一件件「賣家秀」,雖然看上去極具科幻感,但對於用戶來說並不一定「合身」。

這種情況下,AI廠商們又該何去何從?

超級應用or「超級能幹」的應用?專業與生態是關鍵賽點

其實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眾AI廠商們已經看到了上述問題的終極答案——唯有避免流量思維,找準應用場景,才能真正挖掘出AI技術的潛在價值。

對此,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表示,「很多人都在關注GPT-5的發布時間,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哪些應用可以充分利用大語言模型的所有能力」。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李彥宏也反思稱,「我們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覺得一定要出現一個10億DAU的App才叫成功,這是移動時代的思維邏輯」。

簡而言之,李彥宏目前的關注重點,並非孤立的模型參數或是產品月活規模,而是如何打造出充分發揮現有AI能力,並且可以給用戶帶來價值的產品。只有如此,AI大模型技術才能擺脫曲高和寡的宿命。

事實上,目前移動互聯網賽道的超級應用,之所以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也並非簡單地靠「高築牆」或「狂投放」取勝,而是建立在可以給用戶帶來切實價值的基礎上。

以微信為例,騰訊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了13.59億,同比增長3%。能達到如今的體量,很大程度是因為微信的種種功能,高度契合用戶需求。比如,微信支付可以減輕用戶的交易成本,公眾號可以幫助用戶輕鬆獲取資訊等。

由此來看,無論何種形式的AI載體,如果想要脫穎而出,成功打通商業閉環,那麼就需要找到適宜的場景、實現優質的用戶體驗。目前來看,若要實現上述目的,AI廠商們需要在專業化以及生態層面持續精進。

首先,AI大模型通常具備卓越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其實十分適合醫學、法律、金融等追求專業化和準確性的垂直賽道。

基於此,目前百度、百川智能、商湯科技、騰訊等科技公司都帶來了以「智能體」為代表的AI應用,並開始發力醫療、教育、金融等垂直領域。

比如,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川智能推出了內測版醫療應用AI健康顧問,基於百川智能的通用醫療增強大模型打造,擁有豐富的醫藥學知識,也具備醫生思維。

對此,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表示,當下醫生的供給嚴重不足,提升醫生供給對於AI應用而言是很大的發展機會,「醫療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另外,據了解,百川智能也正致力於打造完全自動化健康管理,可以超越AGI,從預防、診斷到治療,管理患者的全部健康流程。

當然,深入垂類領域,尤為考驗AI大模型的專業能力,而目前相關技術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如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指出,「大模型技術從最火的ChatGPT-3.5發展至今才一至兩年,產品還在非常早期階段,成熟度不足」。

接下來,「能幹」將進一步成為衡量AI價值的新共識,AI廠商們仍需沉下心積累產業經驗和業務場景know-how。

而除了縱深向構築垂直專業能力,AI廠商們也正致力於橫向發展,構建開放的AI生態。因為隨著AI技術應用駛入深水區,場景更加多元複雜,會一定程度加大相關廠商洞察需求、技術研發的難度和成本,這種情況下,擁抱更多獨立軟件開發商,一方面可以加速AI應用創新,另一方面也便於實現規模效應。

比如,2024年6月,釘釘宣布對所有大模型廠商開放,構建開放AI生態,為客戶提供模型訓練調優、AI解決方案打造、AI定制應用開發等服務。據悉,目前釘釘AI 生態夥伴超100家。

此外,2024年7月初,百度智能雲對外宣布,文心大模型4.0 Turbo面向企業客戶全面開放,並且文心旗艦款模型ERNIE 4.0和ERNIE 3.5大幅降價。

為了進一步降低下游客戶的大模型落地門檻,百度智能雲還發布了千帆行業場景解決方案,打造場景模型、Prompt模板、模型精調樣板間、應用樣板間等參考「樣例」,方便客戶直接使用或通過複製,快速完成大模型應用開發。